紫云英
别名 红花草、翘摇
学名 Astragalus sinicus L.
科属 豆科,黄芪属
形态特征 紫云英植株高10-30厘米,为二年生草本植物。主根肥大,侧根发达,多分布于15厘米以内的表土层,有许多深红或褐色根瘤。茎直立或匍匐,分枝,被白色疏柔毛。奇数羽状复叶,具7-13片小叶,长5-15厘米;叶柄较叶轴短;托叶离生,卵形,长3-6毫米,先端尖,基部互相多少合生,具缘毛;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,长10-15毫米,宽4-10毫米,先端钝圆或微凹,基部宽楔形,上面近无毛,下面散生白色柔毛,具短柄。总状花序生5-10花,呈伞形;总花梗腋生,较叶长;苞片三角状卵形,长约0.5毫米;花梗短;花萼钟状,长约4毫米,被白色柔毛,萼齿披针形,长约为萼筒的1/2;花冠紫红色或橙黄色,旗瓣倒卵形,长10-11毫米,先端微凹,基部渐狭成瓣柄,翼瓣较旗瓣短,长约8毫米,瓣片长圆形,基部具短耳,瓣柄长约为瓣片的1/2,龙骨瓣与旗瓣近等长,瓣片半圆形,瓣柄长约等于瓣片的1/3;子房无毛或疏被白色短柔毛,具短柄。荚果线状长圆形,稍弯曲,长12-20毫米,宽约4毫米,具短喙,黑色,具隆起的网纹。种子肾形,栗褐色,长约3毫米。
生态习性 紫云英喜光照,能耐阴,稍耐寒,日平均温度为10-15℃时生长最快;15-25℃为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,低于5℃或高于30℃时,发芽困难;15-20℃为开花结实的适宜温度。耐旱、耐渍、耐盐能力弱,土壤水分需保持为田间持水量的75%左右,最适土壤pH值为5.2-6.2。对根瘤菌要求专一,在未曾种植过的新区,拌菌效果显著。花期2-6月,果期3-7月。
产地及分布 在日本、韩国、尼泊尔等国家均有引种栽培,在中国,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。
用途 紫云英富硒,含有丰富的蛋白质,可用做牲畜饲料,其嫩梢可供蔬食;泌蜜量大且蜂蜜品质好,是主要的出口蜜种,是重要的蜜源植物。紫云英是优良的观花植物,早春的繁花似红紫色的彩云,适于成片栽植于湿润的坡地或草坪上,也可应用于公园、花坛、花镜中。紫云英是一种重要的水田豆科绿肥作物,具有固氮能力,可固定空气中氮,活化土壤中的磷、钾,提高利用率,同时紫云英植株在腐解时,产生大量的氮素,维持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。连续种植紫云英3~5年后,可改良土壤质地,提高地力,如黏土田、板结田变得疏松;沙质土变得不易渗漏水肥。紫云英可消除ROS,具有抗氧化活性;能够抑制弹性蛋白酶和胶原酶的活性,产生抗衰老的功效;其种子可提取丙酮,能够显著抑制黑色素浓度及酪氨酸酶活性,产生美白功效。
繁殖与栽培 紫云英种子的种皮坚硬,很难进行吸胀萌发,属于典型的种子硬实休眠,其硬实期长达110天,而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都能够破除种皮的坚硬,一般进行人工播种繁殖。
(图片来自网络,不做任何商业用途,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)